创新“四全”思路 持续提升村貌

幸福费县入画来

2025年06月26日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朱 鹏

赵泽军

通讯员 王 涛

6月20日,雨后初霁,费县上冶镇东岭村玉泉公园的梧桐树下,14位农村妇女相约排练舞蹈,同步直播“吸粉”。随着镇里打造“紫荆水韵”片区,东岭村如获新生,配套设施齐全,处处美景如画,昔日鄪国古城遗址被纳入全镇“15分钟便民服务生活圈”,变成乡村旅游“打卡地”。

东岭村的变化,是费县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的缩影。今年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的收官之年。费县在总结近年来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全域整治提升、全民动员上阵、全天候保洁服务、全要素助力发力”思路要求,系统开展村、路、水、田、户“五域共治”,同时引导农民群众参与其中,主动绿化美化居住环境,不断提高人居环境舒适度。

上冶镇:

小巷管家 群众当家

夏雨初歇,费县上冶镇东岭村的“三纵两横”村道不见积水,房前屋后花开叶展。这份清爽的背后,是该村党支部以党建网格精细乡村治理的成果。该村党支部书记李伟身先士卒担任“同心巷”管家,带领全村13名小巷管家,将保洁、公益岗清扫及农忙后“五大堆”集中清理的责任精确到每条巷道、每片区域。

基础设施同步升级——从户户通水改厕、玉泉公园落成,到“百千工程”带来的柏油路与太阳能路灯,点滴变化汇聚成今日图景。村卫生室负责人曹彬感触最深:从昔日租用瓦房到如今中心广场功能齐备的新卫生室,日接诊量达60余人次。环境之变更激活了乡村活力,60岁的任庆传依托焕新家园,将果蔬包装材料的电商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无独有偶,大青太村则用尊重民意的巧思,点化了乡村“边角地”。村南垃圾场蝶变为四季花海,村东荒滩在听取有经验的村民建议后,果断放弃养鱼计划,改种莲藕。村民还众筹8600元,在藕池旁添置凉亭与健身器材,昔日无人问津之地成为休憩乐园。该村党支部书记刘西海深谙民心即方向,面对吴老太烧锅熏黑墙壁的老习惯,他灵机一动,以墙绘巧妙转化:烟道下绘出烟囱、茅草屋与榆钱树,题字“乡愁,又见炊烟”,既存续温情又美化了环境。环境提升与产业振兴在此同频共振——村内集中耕地发展订单农业,15个蔬菜大棚中西葫芦长势喜人,直供长三角市场。

上冶镇农村人居环境的整体跃升,源于一套成体系的推进方略。“全镇坚持片区化推进,划分四大特色片区,注重农文旅融合。”该镇党委副书记陈建新介绍,“环境美一分,群众满意度就加一分,客商投资意愿也加一分。”该镇凝聚“镇党委统筹、片区推进、支部主责”的合力,依托“百千工程”等项目精准补足基础设施短板,并通过建立台账、定期评估巡查等方式确保整治成效长效化。

从东岭的党建网格精细治理,到大青太的民意巧思变废为宝,上冶镇以实打实的行动印证:当尊重与智慧融入乡土肌理,沉睡的资源便能焕发新生,美丽乡村的画卷,正由干群同心一笔笔绘就。

石井镇:

精准发力 久久为功

在乡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的浪潮中,石井镇安乐村与高桥村在两位实干党支部书记的引领下,因地制宜让家园美起来、产业活起来,焕发出勃勃生机。

安乐村党支部书记李庆喜面对过去村里卫生常反弹的难题,变“指挥”为“带头”。把每周二设立为石井镇“固定清洁日”,他率先扛起扫帚,身影活跃在村道。村中“村村响”大喇叭循环播放着主动参与者的名字,点滴鼓励汇聚成村民自发打扫、踊跃投工投劳的自觉行动。习惯悄然养成之时,与沂蒙交投集团合作的高钙石项目也顺利落地,年产百万吨砂石骨料,为村庄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后盾。

再看高桥村,该村党支部书记荆强国慧眼独具,将环境提升与红色基因、山水禀赋、特色产业巧妙编织。这里是费县首个党支部诞生地,苏鲁豫皖边区特委旧址与地下交通站“广德堂”药店静述峥嵘岁月。荆强国借助镇里打造“时尚美井”片区、发展“红色旅游+研学游+民宿+农产品采摘游”,联合片区村高岩村发展羊肚菌产业,56座大棚蓬勃生长,招引“乡村振兴合伙人”中石农业开发特色民宿,村内“羊肚菌炒鸡”农家乐应运而生,2024年“五一”假期期间,举办“吃羊肚菌炒鸡、住高桥民宿”活动,吸引游客1万余人。

石井镇在实践中探索出分类整治新路径:将62个自然村精准划分为示范带动、巩固提升、基础薄弱三类,量身定制“一村一策、一村一品、一村一韵”方案,推动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截至目前,累计清扫道路72公里,清理垃圾6000余吨,拆除残垣断壁65处,清理“五堆”2300余处,整治水域48个,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整治是基础,保持才是关键。我们将有效经验固化为长效机制,比如开展‘美在农家’评比、设立每周二为‘固定清洁日’、奖励达标村、问责问题村负责人等。通过以‘户’带面、以‘日’促常、以‘奖’激效、以‘督’提质,引导群众养成文明习惯,筑牢长效根基。”石井镇党委副书记高瑞娇说,全镇以“决心一次下足、投入一次投足”的魄力,在“村村清”基础上奋力实现“村村靓”,打造干净整洁、宜居宜游、群众满意的“石尚美井”。

朱田镇:

后发先至 山村焕新

在朱田镇苑上村,唐代银杏与古龙泉寺诉说着历史。该村党支部书记王法兴带领村民妙手“点金”:废弃汪塘摇身变为生态贡藕池,村民自发从牛头山捡拾石片,以传统干插技艺在房前屋后垒砌出别致菜园与荷池微景。81岁的孙龙玲推开窗,满目生机令她感慨万千。环境提升更激活了文化底蕴,琴泉复兴、特色民宿渐成气候,如今村内99户人家中,60多户挂上了“美在农家示范户”的亮眼门牌。

由吾村则借平坦地势破解污水难题,全村敷设地下管网,生活污水汇入村东新建处理站集中净化,彻底告别昔日污水横流。大岭村创新推出的“篱笆菜园”模式,巧妙平衡了实用与美观。该村党支部书记孙玉梅带领村民,在门前7米宽的闲置地上统一搭建竹篱笆小菜园。村民们边摘篱笆上垂挂的鲜嫩豆角边说:“自家吃菜方便,门口也整齐漂亮!”丝瓜藤蔓攀爬,青菜青翠整齐,小小菜园既装满“菜篮子”,也绘就了独特的田园诗行。

在费县西北部群山环抱的朱田镇,一场聚焦“里子”与“面子”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正悄然改变着6.7万名村民的生活图景,让推窗见绿、举步入画成为每个山乡院落真切的日常。

面对依山而建、基础薄弱的现实挑战,朱田镇党委政府以“秀美朱田、和美向善”为目标,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度融入基层治理与“遍访结亲”活动,一方面对外“善治”,把有限的财力用在改善基础设施上,路通了、灯亮了、绿化带长起来了、卫生有人打扫了、身边出现典型了,让群众对人居环境的变化可感可知;另一方面对内“严治”,发动干群参与构建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改变环境整治从过去“清扫大街”到现在“全域提升”转变,从“干部干、群众看”到“干部群众一起干”转变,从“年年抓,年年一个样”到“年年抓,年年有变化”转变,一幅山乡新画卷徐徐铺展。

“党群同心一块干,精准投入叠加机制建设,让成效可感可知。”朱田镇党委副书记郭磊祥介绍,2024年全镇涉市容环境类工单261件,今年1至5月仅68件,同比下降36.45%。数字背后是群众满意度提升的实绩。

一路走,一路看,从“三年行动”到“五年提升”,费县用常抓不懈的实践证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兼具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多赢工程”。未来,费县将以城乡环卫一体化为重要抓手,聚焦路域、水域、镇域、村域,重点推进高速、高铁沿线环境整治,系统开展村、路、水、田、户“五域共治”,巩固拓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让农民群众可感可及、得到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