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创新政银担协同机制 全面激活乡村绿色循环产业发展新动能

2025年06月26日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赵泽军

通讯员 穆清泉 赵祥江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我市以金融创新为突破口,通过构建“政府推荐+农担增信+银行放贷+主体受益”四位一体的服务体系,为绿色循环农业注入强劲动能。2025年,全市计划新增精准放贷30亿元,目前已建立涵盖300家经营主体的“白名单”,通过制度创新与科技赋能,走出了一条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沂蒙路径。

我市作为山东重要的“菜篮子”和“米袋子”,农业经营主体长期面临“缺抵押、融资难、融资慢”的共性困境。2025年初,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山东农担临沂管理中心及13家金融机构,创新建立“白名单”动态管理机制,通过数据共享、信用评价、风险分担等方式,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山东庄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坐落于莒南县道口镇,是一家集蔬菜种植、肉鸡养殖、肥料研发生产于一体的循环农业产业企业。企业创新的“种养加全链条循环利用”模式被列入“临沂市循环农业主推模式”,在全市推广。公司先后荣获“山东省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山东省新型职业农民实训基地”等多项荣誉。

2025年初,受养殖场规模扩大以及饲料、有机肥价格波动等影响,庄氏农业遭遇流动资金短缺的难题。面对这一困境,市、县、镇、村四级联动,借助全市“政银担户”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平台,市农业农村局与山东农担临沂分公司将其纳入全市金融助力循环农业产业主体“白名单”。

日照银行临沂分行通过该机制,为面临资金周转困难的庄氏农业量身定制信用贷款方案,500万元信用贷款便顺利发放,较常规流程提速6天,融资成本降低20%以上,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这种“政银担”协同模式呈现出三大创新亮点:建立涉农数据共享平台,整合土地流转、生产经营等核心数据;实行差异化风险分担,政府对“白名单”企业给予风险补偿;推出“循环农业专项贷”产品矩阵,涵盖产业链融资、碳排放权质押等创新品类。邮储银行临沂分行开发的“绿色农链贷”产品,针对“种养—加工—废弃物利用”全产业链提供300万元以下信用贷款,利率最低至2.8%。临商银行联合科技企业研发“琅琊易贷”数字信贷平台,实现全流程数字化审批。

金融活水催生多元业态。兰山区引进国能生物热电项目,年消纳农林废弃物56.92万吨,同步解决了区域供暖与污染治理难题。郯城县抓好项目带动,今年新增循环农业项目7个,总投资2.27亿元。沂南县能源环保综合化利用项目成功签约,年处理粪污能力可达45万吨。莒南县推广“粪污简易堆肥还田”等7种循环农业技术模式,处理利用粪污同比增加10万吨以上。全市形成国企引领、民企参与的发展格局——河东区农发集团引进“有机固废1小时快速成肥”技术,可快速处置餐厨垃圾、畜禽粪污和秸秆;临沭县共富公司利用闲置宅基地发展菇房经济,带动村集体增收50万元,创造就业岗位500余个,助力村民人均增收3万元;平邑县以玉泉食品、奇伟罐头、辉煌食品等链主企业为重点,瞄准罐头产业链上下游,打造黄桃全产业链,产值超60亿元,种植户户均增收3000元。

服务体系的完善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山东农担兰陵办事处定期举办由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理事长参加的鲁担惠农贷产品宣讲会、培训班,广泛印发农担政策宣传明白纸;山东农担沂水办事处建立“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市农业农村局组织200余名技术专家,开展线上线下“田间课堂”400场次,有效解决了广大农户和涉农经营主体政策不知晓、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金融活水精准灌溉,临沂循环农业显现出显著的复合价值。在生态效益方面,年减少化肥施用2.3万吨、农药300吨,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0.3个百分点。这场绿色变革不仅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更重塑了乡村价值链条,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富民强村的金山银山。

站在新起点,我市正谋划更深层次改革。“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政银担’新模式为纽带,深化机制创新,加快推动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改善,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全力打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临沂样板。”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市农科院党委书记张谦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