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6月09日
(上接A1版)
统一销售,看天吃饭变订单种植
自主经营后,如何实现效益最大化?郯城县给出的答案是:发展订单农业。为此,郯城县构建了“国企+合作社+农户”的订单体系,鼓励村集体与县农发集团、县供销社等签订长期合作协议。
在归昌乡葛大村的高筋小麦种植基地,农技人员正在测产。“这是与县农发集团合作的订单小麦,每公斤收购价比市场高0.3元,还享受良种补贴。县农发集团全程管控、统一回收,确保了小麦品质达到强筋标准。”村党支部书记宋英杰介绍,“这季收成后,接着种植订单水稻,去年我们村种植的500亩订单水稻,全部达到优质米标准,每公斤比市场多卖0.4元。”
随着订单优势的显现,在一些土地类别多元化的村里,种植从单一的农作物向经济作物延伸。
红花镇是蔬菜种植大镇,每年产出的各类蔬菜有33.5万吨。红花镇宋窑村在全县率先探索蔬菜种植订单,党支部成立合作社发展蔬菜大棚,党支部书记王祥龙作为种植能手带领村民一起种植。
“我以前带着几个村干部种蔬菜大棚发展集体经济,但是规模比较小,有一些订单也不敢接。现在我们入社的村民有60多人,一共建成了196个大棚,南边这94个都是村集体的,一年的订单金额就能达到2000万元。”王祥龙介绍。
统一分红,创收良田变治理良方
“同心田”模式不仅带来了经济效能,更带来了治理效能,一家一户的收益和集体收益绑在一起,党支部掌握着发展主动权,群众对村集体的依赖越发强烈。在各乡镇的田间地头,“咱们村”“我们一起”成为高频词。
在高峰头镇后高西村,每年都要进行一次收益分红,村民除了固定的土地流转费,每户还能分上2000元。“我们村集体流转了320亩土地带领村民种植土豆,每年村集体能收入16万元。”作为一名90后,村党支部书记徐坤介绍起工作时自信满满,“村集体有钱了,腰杆子也硬了,村民对我们也更加信任。今年我们在村里安装了32盏路灯,还建起了孝老食堂,村里78岁以上的老人免费就餐,村里买单!”
在郯城县,随着“同心田”模式的推广,党支部从经济发展的“后台”走向“前台”,由推着群众干到领着群众干,开展工作有了抓手、服务群众有了实力,群众对党支部有了信赖,在一些村实现了“百呼不应”到“一呼百应”的转变。
“‘同种一块田’种出的不仅是金灿灿的粮食,更是群众沉甸甸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郯城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杜洪涛介绍,“下一步,我们将加大这种模式的扶持力度,从品种选育、农资直供、农技服务、资金贷款、产品销售等多方面为基层党组织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