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24日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福伟
王德求
通讯员 孙希平
在沂蒙这片充满红色基因与热血情怀的土地上,《2024年临沂籍现役军人立功光荣榜》于今日荣耀发榜。这是一份闪耀着光芒、承载着无上荣誉的榜单,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段激昂的奋斗故事,都是对家国忠诚与担当的生动诠释。
沂蒙大地,向来有着拥军优属、崇尚英雄的光荣传统。战争年代,沂蒙人民“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用乳汁救伤员的“沂蒙红嫂”、拥军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等个人与群体,谱写了一曲曲军民鱼水情深的赞歌。如今,新时代的沂蒙儿女,依然延续着这份炽热的情怀,他们踊跃投身军旅,在军营中挥洒青春汗水,为国防事业奉献力量。
他们来自沂蒙各地,带着家乡人民的殷切期望,踏上保家卫国的征程。在部队中,他们刻苦训练、顽强拼搏,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无畏的勇气,在不同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无论是在艰苦的边疆哨所,还是在复杂的军事演习场;无论是在科技强军的前沿阵地,还是在抢险救灾的危急时刻,他们都毫不犹豫地冲锋在前,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军人的誓言。
此次荣登光荣榜的现役军人们,有的凭借卓越的军事技能,在各类比武竞赛中脱颖而出,斩获佳绩,为军旗增添光彩;有的凭借过硬的专业素养,在科研攻关的道路上勇攀高峰,为国防现代化建设贡献智慧;有的在执行急难险重任务时,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展现出舍生忘死的英雄气概。他们都是沂蒙精神的传承者,都是家乡人民的骄傲。
这份光荣榜,不仅仅是对他们个人功绩的褒奖,更是沂蒙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弘扬。它激励着更多的沂蒙青年投身军旅,投身到保家卫国的伟大事业中去。看到这些熟悉的名字,看到他们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每一个临沂人心中都会涌起无限的自豪与感动。这也让我们更加坚信,沂蒙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它将在一代又一代沂蒙儿女的传承与践行中,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做好人民子弟兵的坚强后盾,是我们光荣的使命,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2024年,我市双拥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2024年全省双拥工作要点》,扎实开展拥军优属工作,倾力支持部队建设,多方联动合力拥军,有效推动双拥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人当兵,全家光荣。我市常态化开展“共享军功 见证荣耀”立功受奖现役军人家庭送喜报活动,通过组织锣鼓队、拉横幅等方式,营造热烈喜庆氛围,彰显军人军属荣誉。全年共为1051名临沂籍立功受奖现役军人家庭送喜报,其中二等功24人,三等功1027人,累计发放慰问金322.5万元。
临近年关,我市走访慰问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慰问组与他们及家属拉家常、忆往昔、问冷暖,感谢他们为祖国和人民作出的贡献,处处尽显拥军优属的生动画面。春节前夕,全国“最美拥军人物”“沂蒙新红嫂”于爱梅、朱呈镕分别带着拥军物资,来到部队为官兵们送上了饱含温暖与敬意的慰问。1月14日,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明耀带队到第一书记派驻村——沂南县孙祖镇代庄村、崖子村现场办公,走访部分生活困难群众、退役军人代表,为他们送上新春祝福。1月15日、16日,省、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一行走访慰问困难退役军人及烈属等优抚对象,为他们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怀。截至目前,全市走访慰问现役军人家庭、困难退役军人及优抚对象14891户。
“沂蒙人民倾其所有拥军支前的事迹可歌可泣,催人泪下,他们的大爱壮举换来了革命的胜利。我们要竭尽所能关爱烈属、老兵以及老红嫂们,传播好、发扬好伟大的沂蒙精神。”1月14日至15日,中华英烈褒扬事业促进会到沂南县开展“新春岁寒情意浓 走访慰问暖人心”慰问活动,关爱烈属和抗美援朝老兵,到沂蒙红嫂纪念馆学习调研后,常务副会长李凤山动情地说。
守万家灯火,护人民平安。这份光荣榜也提醒着我们,要更加珍惜和平的来之不易。正是因为有了一代又一代人民子弟兵,在祖国的边疆、在每一个需要的地方默默坚守、无私奉献,我们才能在这片土地上安居乐业,享受着幸福美好的生活。他们用青春和热血,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守护着国家的安宁和人民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