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5日
□临报融媒记者 衣方杰
通讯员 马步霞
王文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近年来,临沭县教体局从课程开发、教育教研、社会实践等方面入手,按照“先行探索,走在前列,打造优秀传统文化临沭教育品牌”的总体思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沂蒙精神作为中小学校本课程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教学计划,推进与学科教学的结合、渗透,引导青少年学生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孝德先行重品行,沂蒙精神永传承。课堂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教育、弘扬沂蒙精神的主阵地。为此,临沭县教体局以传统节日为切入点,将优秀传统文化、沂蒙精神与德育管理相结合,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身心特征,科学设计课程,注重因材施教,传承“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中华传统美德,将沂蒙精神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在植树节开展了“绿色少年植树活动”;在清明节开展了“网上祭英烈”活动;在端午节开展了“浓浓粽子情”活动;在“七一”开展“我的中国梦,红心永向党”歌曲传唱活动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践行传统文化,从小懂孝道、学做人,用传统文化去指导规范学生的言行,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临沭街道第二小学、大兴镇初级中学、青云镇初级中学围绕孝道教育精心设计校园环境,让“孝”的风气渗透到每个学生心中。临沭县第四初级中学、临沭街道第一小学等通过开展“敬先贤、敬师长感恩教育”“感恩父母,践行孝心”“感恩老师,励志成长”“感恩社会,撒播爱心”等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解并回馈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自然社会的滋养之恩。临沭县第二初级中学、郑山街道南古初级中学等按照青少年学生不同成长阶段,充分利用入学、升段、毕业等节点,举办入学仪式、成长仪式、青春仪式等“礼仪”教育活动,不断丰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内涵,为学生发展“固本铸魂打底色”。
此外,玉山镇初级中学开展的“中医药进校园”、曹庄镇中心小学开展的“传统烙画进班级”、蛟龙镇初级中学开展的“日行一善”等活动,也有力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断增强师生文化自信。
“为把红色种子播撒到孩子心中,临沭县各中小学把课堂搬到了新华社山东分社诞生地纪念园、刘少奇在山东纪念馆、滨海红色文化纪念园、红色朱村文化博物馆等地,让同学们深刻了解革命历史,潜移默化触动孩子们的心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让红色文化在学生心里扎根发芽,让爱党爱国爱军的基因在孩子们的心中潜移默化地生长,自觉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临沭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临沭县各学校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深挖当地历史文化资源,推进沂蒙精神与临沭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进校园、进师生头脑”。
培育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德育基地,将“北沟头历史文化遗迹”“康王城历史文化馆”“夹山会盟”“巡会民俗馆”“徐埠前京剧展览馆”“周官庄村史馆”等历史遗迹、历史文化馆以及优秀村史馆作为传统文化资源教育基地,进一步促进中小学生的德育工作。加强临沭区域传统文化挖掘整理工作,将临沭传统文化遗迹、艺术、传播媒介等资源有效整合,构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临沭特色的传统文化体系。
同时,将沂蒙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校风、校训、校标、校歌等校园精神标识系统,深度挖掘红色素材,鼓励学生原创形式多样、风格鲜明的文艺作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军民鱼水情深的感人事迹通过书画、戏剧、诗歌、曲艺、微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悟沂蒙精神、砥砺思想品格,真正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沂蒙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