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5日
邢兆远
朋友灵机一动,别出心裁地摆出一桌菜,将天南地北的风味小吃,凑齐了四碟八碗,名曰“大国小鲜”,显然取自“治大国若烹小鲜”之语。中外宾朋围坐桌前,对每一个菜肴细嚼慢品着,不知不觉间,便沉浸在浓郁的国韵民俗之中。这时众人的话题自然超出了餐饮,聚焦各种菜品的丰富含蕴,享受到别样的情调。
这似乎不是吃饭,倒像是吃“文化”。由此不禁想起曲阜的“孔府菜”,那一道道造型别致的菜品,名字起的古朴典雅,富有诗情画意。“诗礼银杏”“阳关三叠”“御笔猴头”“怀抱鲤”……在品尝“清淡鲜嫩,软烂香醇”之美味时,就像是在欣赏书画,也似在聆听诗词歌赋,加之席间人们皆彬彬有礼、诗礼相和,不知不觉感受到文化的熏染。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对孔子此语的阐释,众说纷纭,本人倾向于“风俗习惯和礼仪制度,始于饮食活动”之意,因此诞生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观,有了赞赏“一箪食,一瓢饮”的贤者故事。由此可见,在餐桌中,会悟到饮食与文化、风俗、精神相融共生之底蕴。
烟火升腾,美味绽放,“小鲜”便生香活色地流淌进人们的生活日常,不经意间塑造着人文品格。老子把“治大国”与“烹小鲜”类比,可见“烹小鲜”不可小觑。李白在“烹羊宰牛且为乐”中欣赏忙宴之情景,苏轼用“碧油煎出嫩黄深”来描述厨艺之精湛,陆游咏“滑欲流匙香满屋”赞饭菜之香美。太和公炙鱼、东坡肉、谢玄鱼酢、陆游素馔、红楼宴席……无不承载着美学、习俗和哲理,因而受到众人青睐,经千百载而不衰。
毫不夸张地说,从色彩斑斓的风味小吃里,能吃出国之情怀,也能品出老子的清俊,喝出庄子的逍遥,吟出诗仙的情怀,食出东坡的境界,更能尝出世间百态……“大国小鲜”“孔府宴”,可谓“阳春白雪”,内涵博大精深,但它们依然不断向民间传播,与“下里巴人”相融共生。而寻常巷陌里的特色小吃,带着独特的风味,也走上了大雅之堂,历岁经年,渐渐渗透进文字、语言、行为、思维和精神。
风味小吃承载着习俗、信仰、审美,在烟火中成就了“小鲜”。到古称沂州府的临沂去“解馋”,自然要去品尝一下以肉类与米面熬制而成的汤羹。民间相传,这名曰“糁”的汤羹,初为西域人的早餐饮料,在唐代传入内地,由元朝大都一对回民夫妇带到临沂,被众人所喜爱,便声名远播,由此可见“糁”可称为民族文化融合的精华。人们围着热气腾腾的糁锅,捧起大碗喝起来,鲜味扑鼻,香辣可口,又因其能祛风除寒、开食健胃,使得平民和贤达、乡野与庙堂皆对此津津乐道。凌晨喝一碗糁,渐渐成为当地食俗,特有的风情自然地融进了碗里,使之家喻户晓、汤汤不息。
“小鲜”之鲜,文化过喉;山南海北,胃知乡愁;齐鲁民间有“人食煎饼皆福寿”之说。文人则对此如是描述:家制薄饼,薄如蝉翼,大若茶盘,柔嫩香脆。原生态煎饼的制作工艺,是将五谷杂粮用石磨磨成面糊,倒入用柴草烧热的鏊子,用木质的小筢子,把面糊摊平烙制而成。据说当年山东人“闯关东”,一走就是大半个月,人们背着煎饼当饭食,既方便又不会变味发霉。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乡愁”,凝结为一种文化符号,经岁月沉淀,深深镌刻在了人们心灵深处。
风味小吃正是这样不断发展着、散播着,生成文化张力。在新疆,以大米、羊肉、蔬菜、葡萄干和清油焖制而成的“手抓饭”,维吾尔族称作“波糯”。因其米粒油亮生辉,骨肉香气四溢,味道可口,被誉为“米香骨脆三世味”。招待宾客之时,人们围坐在炕上,当中铺上一块餐布。主人一手端盆、一手执壶,逐个淋洗净手。待大家坐好后,主人便端上几盘“抓饭”,人们便挽起袖子直接动手,攥着骨肉啃,抓起米来吃,同时伴有歌舞,互敬美酒,满屋飘散着游牧民族的风情。
人们对风味小吃的爱可谓深入骨髓,每一道菜品都有寄托,菜品的出生地便有了自然的亲和力,每当提起某地,自然就会想起那里的“小鲜”。生活在寒冷地带的东北人,爱吃热腾腾的“乱炖”,名字有“铁锅炖”“一锅出”“大丰收”等,将蔬菜、鲜肉、果豆、蘑菇、粉条等近十类食材,扔到锅里一起炖,摆开炕桌便成了宴席,男女老少围坐一起,铁锅里的炖菜荡漾着亲情,也慢慢铺展开温馨和谐的乡土文化的叙事。
闽菜之景致人文,粤菜之清香品格,川菜之泼辣性情,浙菜之秀丽姿态……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并飘至五洲四海,让外国人也沾上了“中国味”。千千万万个“小鲜”似水般流淌着,不断丰满着内涵,承载着精神与文化,若涓涓细流般汇聚成文化长河,点点滴滴装点着华夏气象。
如今,人们的餐桌之丰盛,已与当初不可同日而语,但可惜的是不少名震一时的风味小吃缺少了原汁原味,大批非遗老字号陷入窘境,昔日“满城香”的辉煌不再。比如煎饼,以机器替代了石磨、鏊子,煤和燃气替代了柴草,失去了原有的味道,自然其中的文化价值也在流失。
老子所言“治大国若烹小鲜”,其原意为治理大国,就像烹饪小鱼一样,应该合理调味,掌握火候,依道而行,让世间众生和谐融洽。本人在这里改变了一下思考维度,话题为“烹小鲜”连着“治大国”,因为是源远流长的文化支撑着华夏的大厦,也会使华夏之风荡漾在地球村。因此,“创新”不要忘却了“守正”,“烹小鲜”切莫丢失了“本源”。要筑牢“根”,守住“魂”,留住“韵”,让“小鲜”融入文化的大海,一起铺筑民族复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