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堤镇地处沂南县城西北部,距县城30公里,境内336省道、葛岸线两条公路干线交会于此。全镇现辖16个行政村,现有人口5.6万人,总面积143.52平方公里。岸堤镇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抗日战争时期,是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所在地,中共苏豫皖边区省委和山东分局曾驻扎此地。
1938年7月,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政委林浩率八路军第四支队第一团、教导队和政治部先后来到蒙阴的坦埠和沂南地区的岸堤,与第四支队司令员廖容标带来的一个团会师,并选址岸堤为省委机关驻地。不久,苏豫皖边区省委书记郭洪涛带领南下的部队和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也来到岸堤,确定了以岸堤为中心建立山东抗日根据地。为了开辟沂蒙抗日根据地,坚持敌后长期抗战,8月,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抽调清河的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第四团由胶济铁路南下到达岸堤。同月,沂水九区(岸堤区)区长马月如与岸堤南夏庄村地主出身的刘醒吾,利用联庄会组织起近千余人的自卫团,由团长刘醒吾将队伍拉到边区省委驻地——岸堤,加入八路军第四支队,受到八路军第四支队司令员兼第四团团长廖容标和第四团政委姚仲明的热情接见。在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山东分局)和八路军第四支队的直接领导下,岸堤、马牧池一带的抗日救亡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岸堤一度成为山东抗日根据地中枢所在地,成为山东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处于重要的战略位置。
随边区省委一同进驻岸堤的,还有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校部设在岸堤村南庙,占地15亩,有东西两个院,房屋数十间,省委就在紧邻的光裕堂。因为学校在岸堤驻守的时间较长,所以人们通常称其为“岸堤干校”。8月底,学校第二期开学,原计划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招收400人,实际招收了600人,分设军事、政治、民运、妇女、青年、地方武装等队。1938年9月18日,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在岸堤南河滩召开“九·一八”纪念大会,到会人员万余人,省委宣传部长孙陶林作了讲话,干校政治部宣传大队演出了节目,干校宣传小组在岸堤集上演唱《流亡三部曲》等进行抗日宣传,当场就有数人参加了八路军。1939年9月,干校改建为八路军第一纵队随营学校,徐向前兼任校长。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共举办了5期,培养军政干部3000余人。“三千壮士,一代精英”,因此,岸堤干校也被誉为“革命干部的摇篮”。
为加强党对岸堤地区党的领导,进一步扩大岸堤地区党的建设成效,加快根据地的创建,1938年8月25日,在边区省委的组织领导下,边区省委组织科在岸堤成立了直属边区省委的中共九区区委。彭瑞林任区委书记兼动委会主任。区委成立后,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广泛宣传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发展基层党组织;(二)掌握、建立民主政权;(三)发动群众、武装群众、组织抗日民众救国会。并随即成立了区动委会,负责民众动员和行使区政府职能。动委会下辖原九区的岸堤、塘子、垛庄、崖子四个乡。后动委会主任由边区省委宣传部部长孙陶林兼任,塘子村刘希伊任副主任。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各级政权组织的权力逐渐被共产党所掌握。
1938年8月,九区抗日民主政府在岸堤成立。同月,边区省委书记郭洪涛在省委驻地岸堤村,召见了进步人士原国民党九区副区长马月如,商谈建立抗日民主政权问题,马月如欣然同意,并积极参加民主政权工作。随后,沂水九区在岸堤村召开各界人士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了沂水县第一个区级抗日民主政权,马月如为区长,带领人民群众给八路军筹集军粮、物资,改善干校学员的生活。
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进驻岸堤后,在进行民主政权建设和开展群众工作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党的宣传文化教育工作。1938年9月中旬,边区省委从岸堤干校第二期学员中选拔了一部分骨干,在岸堤组建了八路军山东战地服务团,全团30余人,分设宣传、戏剧、民运、总务4个科。该战地服务团曾多次到岸堤周围村庄和驻苏村的国民党第57军的友军部队演出,积极开展文化宣传活动。
1940年1月,战地服务团与山东鲁迅艺术学校合编为八路军第一纵队鲁迅宣传大队。
1938年9月,边区省委在岸堤召开特委、县委书记联席会议,研究开辟沂蒙山抗日根据地的问题。会议认为:沂蒙山区地势险要,共产党与国民党第三区专员张里元及当地开明士绅建立了较好的统战关系,有利于坚持游击战争,对坚持山东抗日游击战争有重要战略意义。边区省委进一步确定了在沂蒙山区建立根据地的方针,省委会议后,派出大批工作团、工作组深入农村,在岸堤地区大规模发动群众,组建抗日武装,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为了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培训,边区省委于1938年11月在岸堤西北的白佛寺(今岸堤镇库东村石旺庄大组),创办了边区省委党校(开始称为党员训练班),边区省委书记郭洪涛兼任校长,边区省委宣传部部长孙陶林兼任副校长,岸堤干校政治处主任潘维周任副校长兼政治部主任,主持校务工作。省委党校从1938年11月创办到1945年8月抗战胜利,7年培训班举办11期,培训党员干部2200余人,有近千名党政军高级领导干部受训。在烽火岁月里,省委党校克服重重困难,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培养抗日骨干力量,巩固和发展山东抗日根据地,为取得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1938年11月6日,黎玉以及山东纵队指挥张经武,率200多名干部从延安出发到达了边区省委驻地岸堤,进一步加强了山东党组织的领导力量,为创建沂南地区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条件。1939年6月,因日军扫荡,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等机关又迁回岸堤一带,并长时间住在岸堤、孙祖、青驼寺等村庄。
1939年9月11日至17日,中共山东第一区党委在岸堤召开了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会议选举一区党委书记及党委成员,并选举徐向前、朱瑞、郭洪涛、张经武、黎玉、程照轩、王一平、尚明等20多位同志为山东一区出席中共“七大”的代表。下旬,选出的代表到岸堤集合,由郭洪涛、张经武率领从牛王庙村启程赴延安。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岸堤镇人民积极拥军支前,参军参战,掩护八路军伤病员、埋藏公粮,因此岸堤街曾遭日军火烧三次,这里的人民为取得革命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岸堤镇革命遗址较多,其中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于1986年3月10日被山东省人民政府确立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驻地旧址于2015年1月30日被临沂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临沂市第一批重点抗日战争遗址;八路军山东战地服务团成立旧址、中共(沂水)九区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旧址于2017年6月8日,被临沂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临沂市第二批重点抗日战争遗址。
市委党史研究院(市地方史志研究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