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墩上花开 ——驻梅家埠街道大墩村第一书记工作组打造“自驱幸福成长型党支部”促乡村振兴实践 2022年12月09日

隆冬时节,沂河新区梅家埠街道大墩村广阔的田地里,长势喜人的麦苗顶着晶莹的露珠,在阳光照射下,绿油油金洒洒,让人欢喜。

大墩村党支部书记王善正激动地说,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今年就要打翻身仗了,多亏驻村第一书记工作组的帮扶。

去年10月以来,市派临沂日报报业集团和区派河东融媒体中心驻村第一书记工作组,提出全力打造“自驱幸福成长型农村党支部”促乡村振兴的口号,推出“党建引领+自驱成长”的工作思路,迅速形成了村“两委”和第一书记工作组的合力。目前,该村党员干部积极活跃,乡村“五大振兴”成效初显。

打造“自驱幸福成长型农村党支部”,让党旗飘起来

避免第一书记工作组和村“两委”之间“两张皮”或者是“一边倒”现象,并快速形成合力,在抓工作上不内耗,是第一书记工作组始终如一的初心。

第一书记工作组入村以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村情调研和召集老党员老干部谈话、征求意见,并报报业集团党委批准后,下发了致全体村民的公开信,赢得群众的支持。继而根据党员干部实际,通过实施大墩村“123456”党员干部工作纪律准则,有效地约束了党员干部行为,调动了工作的自律性,形成了人人干事、事事争先的局面。

在开展好日常党的组织建设工作的同时,第一书记工作组着眼长远,以增加工作的延续性为重,结合村“两委”干部刚换届当选,想干事、干成事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的实际,倡导“打造自驱幸福成长型农村党支部”的目标,推出“正向不反向、建议不主义、参与不干预、靠近不亲近、看紧不盯紧、放手不撒手、毅力不压力、自控不掌控、自律不死律、内驱不焦虑”等十大原则,使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党建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党建成果转化为发展成果。今年11月15日,预备期满的王善凯等3名预备党员全部通过转正考核,这在该村尚属首次。

聚焦重点项目,强力推进为民实事,让村居靓起来

近年来,大墩村隶属行政区划历经4次变更,加上地理位置比较偏僻,虽离临沂城区不算远,但发展滞后,各方面基础条件薄弱,近郊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第一书记工作组驻村前,该村路灯只有3盏,还是一名在外服役的解放军战士捐赠。每当夜幕降临,村内漆黑一片。

近3000亩的庄稼地没有一个摄像头,没有农业用电,有的田间地头成了周边村庄的垃圾场。

矮旧的村办公室成了危房,村集体没有收入,干部群众发展信心不足。

面对此情此景,第一书记工作组和村党支部不等不靠,明确“外拓支援,内生动力”两条工作主线,在打造“自驱幸福成长型农村党支部”目标的鼓动下,第一书记工作组组长任振国负责外拓寻求扶持和支援,村党支部书记王善正负责内生动力,带领村内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和年轻的志愿者成立“墩实帮”公益服务大队,扑下身子为群众多办好事办实事。

截至目前,第一书记工作组累计协调争取各类扶持资金491.1万元,其中,用于产业发展资金403.1万元,用于民生事业发展资金88万余元。该村党建场所改造、公共厕所建设、迎面墙建设、完善户户通工程、亮化工程、安保监控工程、农田供电工程、完善村内健身小广场等重点项目顺利实施,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集聚社会力量,开展公益慈善活动,让群众腰杆直起来

12月4日清晨,15岁的学生王婷在村大院做完核酸检测和奶奶走在回家的路上,凛冽的寒风让她缩紧了脖子。此时,第一书记任振国的爱人刘玉华恰巧看到了她。

“这不是王婷吗?”刘玉华疼爱地抚摸着孩子的头,边说边把自己脖子上柔软的棉围巾取下来给王婷围上。

担任村第一书记工作组副书记的张志金是河东区融媒体派驻的驻村干部,他利用假期把从大连海事学院读大三的女儿张栩萌接到村里,一方面给困难孩子补习功课,一方面联系同学对区里重点安置的希望小屋家庭进行资助,拍摄纪录片,撰写乡村实践论文,呼吁汇集社会力量。

由于长期驻村,第一书记工作组成员甚至家庭成员都和村里的群众非常熟悉。他们经常拿家中的衣物接济村里的群众。

在第一书记工作组的感召下,爱心企业家朱呈镕、李建明、田家诚、解现文、傅丙强、王艳涛、张玉春等先后救助了村里15名孤困学生。

孤儿管仁兴父母双亡,任振国第一时间把孩子上学急需救助的消息发到沂蒙企业家群里,爱心企业家张玉春便和孩子结成救助对子,表示将一直救助孩子到大学毕业。

去年以来,通过第一书记工作组呼吁,一股股强大充满爱意的暖流向大墩村不断涌来,临沂市第三人民医院、恒仁耳鼻喉医院、山东天成钢结构、山东朱老大食品、安众电力、宏仁医药、绿通蔬菜、日照特康、临沂兴泰建筑、盛世酒行、沃尔锡商贸等爱心单位和企业纷纷到大墩村开展走访慰问、义诊、捐资助学等活动17次,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43万元。

在外援单位接踵而至的同时,村内志愿者在王善正的带领下也形成了“一家有难大家帮”的氛围。去年以来,村里先后发动为本村尿毒症患者筹集捐款、疫情防控捐款等活动3次,共筹集善款10万余元。

“墩实帮”成立以来,由30名志愿组成的队伍,统一为群众灌装煤气138罐,为困难生病群众购药120余人次,妥善安置急需救治群众3人,有序组织完成1020人的生活物资配送,为生活困难群众、孤寡老人送去生活用品67份。

内外辉映,凝成合力,“自驱幸福成长型农村党支部”带来的踔厉向前的发展氛围,让大墩村群众感觉有了依靠和盼头。

赋能土地流转,抓产业转型,让村集体强起来

“第一书记工作组提出的‘五让工程’让俺村土地有了账算,今年单是在土地产业上,村集体可增收20万元,明年增收70万元不是问题,如果调整再科学一点,100万元也有望实现。”

村集体合作社监事王志善说的“五让工程”即让土地流转起来、托管起来、赋能起来、高效起来和让农民解放出来。

大墩村土地邻近分沂入沭河道,约3000亩,土层肥沃,是名副其实的良田。去年以来,该村推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先后成功流转土地2700多亩。

他们把土地实行托管和集体合作社连片种植有机结合,同时,第一书记工作组还推出“水电立农、科技兴农、农机强农、种子富农和进城新农”的“五农强村”战略,先后争取投资31万元购置机械4台,投资15万元购置抗旱设备6套,投资12万元兴修水渠12000多米,有效改善了种植手段,农田旱涝保收。土地流转可节省劳动力近300人,群众进城打工成为新农人,全体村民可年增收800多万元。

值得称道的是,第一书记工作组带领村“两委”干部不畏难、不气馁,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跨县区协调东、西、南湖农田供电项目,共架设电线杆66根,电缆10800多米,争取资金总投入230多万元,结束了该村田地里没有供电的历史。

前不久,在村合作社成功流转和统一种植模式有效带动下,去年还稍微有点想法的村民崔广春等6户群众感觉自己种地费事划不来,主动把手里留存的20多亩地交给村集体合作社来种。

另外,他们还敢于触及深层次历史遗留问题,多渠道维护群众利益,增加集体收入,通过发展产业和清理往来资产合同,今年可实现集体增收30多万元。

村集体有了收入,干事的劲头更足了,“等靠要、转磨拐”现象消失了,取而代之的“严真细实快”和“我想干好”作风成为该村工作的主基调。省级卫生村、全市党支部领办农村合作社示范社、区级五星党支部、区级金牌志愿服务队、市级红十字会最美救护员、市级奋斗之星、全区十佳道德模范、区级优秀共产党员等集体和个人荣誉纷纷落户大墩,花开大墩。

(王娜 林莉)